“稳”字当头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
时间 2020-10-28 13:51:26     浏览15

过去的五年,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,我国步入经济结构调整优化、转型升级的关键历史时期。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、民心工程、根基工程,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,必须抓紧抓实抓好。

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,党中央、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,始终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作为重大责任,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,将稳就业摆在“六稳”工作之首,将“就业优先”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。

五年来,一项项稳增长、惠民生的宏观政策陆续出台,为全力做好就业工作谋篇布局;一项项保就业、促创业的精细措施逐步落地,为民众尽享就业暖阳指路引航;一次次思当下、谋未来的探索步伐铿锵有力,为这个能够决定未来的大时代描绘清晰底色。

五年来,我国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,加大就业工作推进力度,圆满完成“十三五”规划各项任务,保持就业局势总体平稳。2016-2019年,新增就业规模继续扩大,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378万人,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,城镇登记失业率处于3.6%-4.1%之间,城镇调查失业率处于4.8%-5.4%之间。2019年末,全国就业人员总量达77471万人。

就业局势总体稳定,为稳增长、促改革、调结构、惠民生、防风险、保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“就业优先”底气足凝心聚力“稳就业”

翻开五年以来的就业答卷,几组数字指标显示出就业结构持续优化,就业质量稳步提升,透出稳就业、促发展的底气:

2016-2019年,城镇就业人员占比由52.2%提高到57.1%,一、二、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从28.3:29.3:42.4变为25.1:27.5:47.4;工资水平同步增长,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0%,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,保障水平逐步提高。

五年来,党中央、国务院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,强化就业政策与经济、产业、社会政策的协同联动,创新实施以保就业为下限的区间调控方式,稳定就业增长基本盘。

富有创新精神的江苏省,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稳就业的“主力军”作用,多措并举稳就业;

走在改革前列的上海市,积极撬动新兴经济稳就业的“新支点”,释放动能促就业;

寻求跨越发展的四川省,不断开启就业创业服务“新视角”,千方百计保就业……

这样的实践,不断拓展就业新空间,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,实现了经济发展与吸纳就业的“双赢”。

“党中央、国务院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,把‘稳就业’‘保就业’放在了‘六稳’‘六保’之首,这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。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之一,就业局势稳,不仅会有力支撑经济发展基本面,保障和改善民生,也会对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重要作用。”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说。

五年来,国务院每年制定出台就业创业综合文件,聚焦支持企业稳定岗位、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、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,出台减税降费、稳岗返还、参保职工技能提升补贴、鼓励创业、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等一系列新的政策举措。2016年以来,年均有近1亿人次劳动者享受各项就业补贴政策。

2020年伊始,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社会经济秩序带来较大冲击,稳就业任务十分艰巨。

疫情发生以来,人社部门始终与企业和职工同呼吸、共命运。一项项“援企稳岗”政策的出台,一次次精准帮扶措施的“落地”,犹如寒冬里的暖阳,照亮了职工的心,给予企业不断前行的力量。

“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,是人社部门第一时间送来暖心政策,我们在网上一键申报了失业保险应急稳岗返还,一周就获得了稳岗返还补贴25.98万元,帮助我们稳定职工113人,这对于企业来说真是一场‘及时雨’!”广西螺霸王食品有限公司人力行政部负责人告诉记者,该公司2020年上半年共出售预包装螺蛳粉35万袋,是2019年全年的29倍。

稳岗返还政策实施五年来,人社部门累计向847万户次企业发放2160亿元,惠及职工4亿人次;技能提升补贴政策实施三年来,累计向279万人次发放45亿元;失业保险费率“三延三降”“免减缓”,累计为企业减负近5000亿元。

一个个难关不断被攻克,一项项改革持续取得突破。

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,服务内容由传统就业向新兴创业扩展;实现“零就业”家庭动态清零,更加全面的托底安置成为稳就业的强劲支撑;全方位地推进就业扶贫,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……

2016年以来,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年均提供登记求职、职业指导、职业介绍等服务近亿人次,每年开展政府补贴职业培训近2000万人次。

五年的奋力前行,暖阳普照。

“十三五”期间,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,就业困难人员得到帮扶。2016-2019年,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,农民工总量持续扩大,就业水平基本稳定。累计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1213万人,帮扶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209万人,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06万人,分流安置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职工120多万人。

站在就业“新风口”撬动发展“新支点”

2020年,因为疫情被“闷”在家的大学生郑世凤,为了帮助家里销售土特产,竟成了粉丝众多的“直播”红人。

“尽管今年的就业季遭遇了很多冲击,但也萌生出许多新生机,大学生就业更多元化了,新经济、新业态给我们创造了更多机会。”郑世凤说。

面对逐渐增加的毕业生就业压力,国家始终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,须臾不放松。

几年来,国家不断完善扶持政策,畅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,开辟新的就业空间,大力实施就业促进、创业引领、基层成长计划,启动三年百万青年见习计划、青年就业启航计划,实现专项就业服务活动精准对接,使更多毕业生能够立足基层、立足一线、立足岗位成长成才,保持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的总体稳定。

这样的成绩,来之不易;这样的成绩,凝聚情怀。

五年来,“放管服”改革不断深化,营商环境持续优化,对新业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,改革红利不断释放,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迸发,新业态、新模式涌现,劳动者就业渠道更加多元。

“90后”农民工苗正利在2020年夏天实现了多年的梦想。

和很多新生代农民工一样,苗正利曾经奔波在建筑工地、生产车间,到处寻找打工机会。

“在朋友的帮助下,我来到青岛滴滴公司开起了网约车,每个月的收入有7000-9000元,今年我成为公司的一名小组长,带领着近50人的团队。”苗正利说,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,他还在学习无人机驾驶这样的新鲜技能,希望有一天能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青岛这座城市的美好。

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像苗正利一样的农民工,在由传统打工领域转向新就业形态的路上,奋力奔跑着。

几年来,随着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破发展,以数据驱动、平台支撑和线上线下协同的新经济形态呈现爆发式增长,形成了“互联网+服务业”新业态,催生了很多新岗位新职业,这犹如一束光,照亮了劳动者就业创业之路。

“随着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,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释放出很大的潜能,‘平台型就业和‘创业型就业’热潮涌起,催生了许多新型就业岗位,新就业形态目前已经成为吸纳‘80后’‘90后’就业新的蓄水池。”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超愚说。

据《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(2019年)》显示,数字经济吸纳就业能力显著提升,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岗位为1.91亿个,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24.6%,同比增长11.5%,高于同期全国总就业规模增速。

以制造业为主的东莞,一直在探索新的就业模式。在总结提炼“错峰用工”和“互联网+”共享经济的基础上,东莞于2020年2月上旬,率先推出适用于实体经济企业的“共享用工”互助调剂模式。

“我们创新设立了企业间余缺用工调剂、行业间余缺用工调剂和非全日制余缺用工调剂等3种模式,解决了复工企业‘缺工’‘缺单’企业人力资源成本负担重、富余员工工资收入锐减等3个核心问题,实现了‘1+1+1>3’的社会效果。”东莞市人社局局长司琪说。

2020年7月15日,国家发改委人社部、教育部等十三个部门发布《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》明确鼓励发展新个体经济,支持15种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,按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“快进键”,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。

就业扶贫促增收精准服务兜底线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一人就业、全家脱贫,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,长期坚持还可以有效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。

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,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。五年来,人社部、国务院扶贫办坚决贯彻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把就业扶贫作为重大政治任务,凝心聚力,尽锐出战,举全系统之力加以推进,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。

2020年2月21日上午8时49分,载着包括罗兴国在内的527名贵州籍务工者的G2334次复工专列驶出贵阳北站,驰向千里之外的宁波。

“真心感谢政府为我们提供这么周到的服务,让我们能安心外出打工!这次来宁波要多赚些钱,让家人生活得更好。”罗兴国说,几年来他和老乡在宁波靠自己的奋斗追逐着脱贫梦想。

外出务工已经成为贫困家庭脱贫的重要方式。五年来,贫困劳动力就业规模持续扩大,截至2020年9月底,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超过2900万人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,90%以上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,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。

2020年2月21日至3月7日,福州市政府协调铁路部门连开四趟定西到福州高铁专列,接送定西3219名务工人员赴福州市就业,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45人。这样的帮扶,让深厚情谊跨越千里。

千里山海情,共筑小康梦。五年来,全国人社系统携手并肩,迎难而上,建立完善省际省内劳务协作机制,共同谱写劳务协作扶贫的新赞歌。

2020年7月5日,在云南楚雄州思源小区的就业扶贫车间,伴随着“嗡嗡嗡”的绕线声,工人们熟练操作着各类电子组装设备。今年29岁的沈晓燕是该扶贫车间的第一批员工。

“我们一家人易地扶贫搬迁过来后,刚开始还担心工作不好找,没想到就业扶贫车间就在家门口,现在每个月有两三千块钱的收入,稳定有保障,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,真的非常开心。”沈晓燕道出了众多易地扶贫搬迁人员的心声。

出去打工,顾不上家;照看老幼,挣不到钱--这是长久以来贫困劳动力心中摆不平的“两本账”。就业扶贫车间的建立大大缓解了这一难题。

五年来,全国各地打造一批就业扶贫载体,建设扶贫车间32280个,吸纳贫困人口就业43万人;遴选1465家示范性就业扶贫基地,培育了一大批有口碑、有特色的劳务品牌。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41.4万人,创办领办各类经营主体21.4万,带动约406万贫困人口增收。

2020年,孙某和妻子通过毕节市推行的“十大员”扶贫公益专岗实现就业,孙某被聘用为护林员,妻子聘用为护洁员。

“真心感谢政府,让我们的生活有了保障,有了新希望!”孙某说。

五年来,各地开发公益性岗位,在农村贫困地区开发保洁、保绿、护路、公共设施维护等岗位,兜底安置“无法外出、无业可就、无力脱贫”的贫困人口494.86万人。